準確的分子分析仰賴精確的樣品定量。本指南旨在協助研究人員在選擇以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法或螢光定量法進行核酸品質控管時做出明智的決策。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樣品定量是評估核酸和蛋白質萃取物是否適合後續應用(如分子選殖、次世代定序或 PCR)的重要步驟。核酸分析主要使用兩種定量技術: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法和螢光定量法。然而,使用者在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時可能面臨困難。本指南將簡要說明這兩種技術的功能和應用,以協助您選擇合適的工具。
分光光度計長期以來被應用於核酸定量,提供多種適用廣泛性高的方法。其操作基於光吸收的基本原理。分光光度計可測量樣品在特定波長下吸收的光量,以測定吸光度,此參數與吸收物質的濃度成正比。這原理源自比爾-朗伯定律,為測定溶液中的物質濃度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在核酸定量方面,分光光度計特別適合評估 DNA 純度。核酸在 260 nm 波長處有特徵吸收峰,使此波長成為分光光度分析的常用參考點。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缺乏對核酸的選擇性,因為 DNA 和 RNA 都在 260 nm 處吸收光。這意味著分光光度法無法區分純 DNA 和受 RNA 污染的樣品,或任何在相同波長吸收的其他物質。
作為一種互補策略,螢光法在核酸定量方面提供了更高的靈敏度和區分不同核酸類型的能力。該技術使用稱為螢光染料的特定試劑。這些染料特異性地與核酸分子結合,並在外部光源激發下發出特定波長的光。藉由測量這種發射光(螢光)的強度,即使在極低濃度下,也能準確地定量核酸濃度。
相較於分光光度計,螢光定量儀具有多項優勢。首先,它能夠區分不同類型的核酸,如單股 DNA (ssDNA) 或雙股 DNA (dsDNA),這對於樣品組成至關重要的應用特別有價值。此外,螢光計可以檢測皮克 (pg) 級別的核酸濃度,遠遠超過分光光度計的納克 (ng) 範圍。
| 選擇標準 | 分光光度計 | 螢光計 |
| 樣品濃度 (ng) | ★ | |
| 樣品濃度 (pg) | ★ | |
| 快速樣品測量 | ★ | |
| 選擇性(區分 DNA 和 RNA) |
★ | |
| 後續分析的複雜性和成本(試劑耗材) |
★ |
雖然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法和螢光定量法有顯著差異,藍光生技的 EzDrop 分光光度計和 EzCube 螢光定量儀提供了截然不同卻又互補的樣品定量方法。
EzDrop 分光光度計:此儀器能快速準確地基於吸光度的純化樣品定量,包括核酸和蛋白質。其檢測範圍廣泛,dsDNA 濃度從 2 到 20,000 ng/µL,蛋白質濃度(如 BSA)從 0.06 到 600 mg/mL。

EzCube 螢光定量儀:此儀器擅長識別特定類型的核酸,包括 ssDNA、dsDNA 和 RNA。使用針對不同樣品類型的特定配對試劑,其 dsDNA 的低檢測限可達 dsDNA 0.01 ng/µL (10 pg/µL)、ssDNA 為0.05 ng/µL (50 pg/µL) ,RNA則為 0.25 ng/µL (250 pg/µL)。此外,EzCube 螢光定量儀具有三個 LED 光源,可激發各種螢光試劑,使其能夠應用於 NGS、qPCR、選殖和轉染等特定應用。

| 類別 | 分光光度計 | 螢光定量儀 |
|---|---|---|
| 型號 | EzDrop 1000 and 1000C 超微量分光光度計 | EzCube 螢光定量儀 |
| 技術 |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 螢光定量法 |
| 優勢 |
|
|
| 檢測範圍 | dsDNA: 2 - 20000 ng/µL; BSA: 0.06- 600 mg/mL | dsDNA: 0.01 - 100 ng/µl ssDNA: 0.05 - 200 ng/µl RNA: 0.25 - 100 ng/µl |
藍光生技的 EzDrop 分光光度計和 EzCube 螢光計提供截然不同卻又互補的定量方法。EzDrop 分光光度計可以進行快速準確的吸光度定量,而 EzCube 螢光定量儀則擅長以低檢測限識別特定核酸類型。藉由善用它們的互補優勢,研究人員可以有效地定量各種樣品並識別具有不同特性的樣品,最終促進成功的後續實驗。